首页-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一带一路”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需求

发表时间:2019年8月29日

      近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院长刘宏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基于开放合作,聚焦于互联互通,着眼于开放共赢。六年来的实践表明,共建“一带一路”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需求,彰显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理念,因而越走越宽广、越走越通畅。硬件如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软件如政策沟通和民心相通,这两者不可或缺,相辅相成。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促进“一带一路”倡议更好发展?

      刘宏:“一带一路”未来的发展需要加强制度化建设,进一步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机制可以分为多种类型:第一类是中国相关政府部门主导,如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的推动。第二类是多边机制,如亚投行,有近百个国家和组织的参与,而且也获得较好的效益与口碑。第三类是为推动“一带一路”落地的由相关国家设立的国内机制。新加坡政府设立了亚洲基础设施发展局,致力于打造成为区域基础设施融资的重要平台。

      这些机制在不同的层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地保证“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深化及其长远发展。

      同时,可以考虑成立一些多边机制来推动软硬件的有机结合,比如“一带一路”基金会。基金会可以由中国发起,邀请沿线多个国家参与,探讨政策导向的论题、治理的规则、秉持共同协商和讨论的原则,支持一些社会化的民间项目以及社会效益的评估,推动具体落实“一带一路”的民心相通。

      在这样的设想下,“一带一路”基金会面向社会、面向民间的跨国协商,所产生的影响会非常广泛,而且是能超越经济和投资领域,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一带一路”建设在基础设施等硬联通方面做得很好,但软联通还有进一步改进和提升的空间。民心等软件和基建等硬件相互搭配、相互支撑,这样才能发挥最有效的作用。我们不应回避“一带一路”面临的困难与挑战,要正确应对这些困难和障碍,最终提供智力支持,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中国经济时报:“一带一路”发展需要得到哪些政策支持?

      刘宏:相关的政策和项目要让沿线所在国的社会和居民受益,这就需要为沿线国家提供公共产品。比如,支持当地的医院、慈善、教育和文化事业,这能够让当地民众感受到民心相通。可以加强与智库机构的深入合作。西方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常有误解或歪曲,中外智库可以研究从哪个角度回应,在政策的制定中发挥智库支撑引领作用,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智库可以为企业提供有效的咨询服务,同时,中外智库合作举办面向公众的国际型论坛与活动,也能够加强社会对“一带一路”的了解和认识。

      中国经济时报:“一带一路”倡议如何造福沿线国家?

      刘宏:“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内容如果是沿线国家想做的事情,就会有更多的合作空间并获得更好的社会认可度。

      比如,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修建高铁,如果能在管理、技术和利润分享等层面,让沿线国家感受到好处,感到中国企业的行为是在造福当地社会,那么这项合作必定是持久的。

      同时,这需要企业有超越商业价值范畴的能力、视野、智慧和勇气,要看到其项目不是纯商业行为,更是中国的品牌工程建设。

      所以,要想把“一带一路”倡议做好,一定要有中国和国际的经验和视野。“一带一路”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中国的经验和努力,也一定要和沿线国家的利益、需求结合起来。

      从中国经验、当地国情和国际惯例这三者中找到结合点就更容易成功,当然,这个结合点前期一定要有充分沟通的过程和机制。中国经济时报2019-8-29


上一篇:2019“一带一路”国别基础设施研讨会在京举办
下一篇:德国汉堡商会:应抓住机遇 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